4000 966 008
便利蜂的品牌往事
来源: | 作者:八度散人 | 发布时间: 2025-02-04 | 12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便利店是一个难度系数极高的赛道,便利蜂能够成功,短短几年时间,开店数量与进入中国市场几十年的日系品牌旗鼓相当,并且实现全面盈利,绝对是一个奇迹。

       便利店这个赛道不是一个好赛道,它是一个重资产的辛苦活。尽管如此,庄辰超带着连续创业的热情,还是大胆的闯进来。于是,就有了便利蜂。

       当时这个赛道已经拥有众多的竞争者,规模最大的是石油系统的加油站便利店,店面数量以万计,遥遥领先,谁也别想染指。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大量被日系品牌占领,大家耳熟能详的7-11、全家、罗森悉数到场;本土品牌每个城市各有不同。二线城市,大多本土品牌把优质地段瓜分殆尽。

       这是前狼。恐怖的是,同时进场的还有超过100多个便利店新势力,  这是后虎。地狱般的开局场景,走错一步,就会万劫不复。但是,便利蜂还是杀出一条血路,成为这波便利店新运动中唯一的幸存者。


       一、选择合适的城市

       正如当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路,选择在什么地方干革命很重要。根据地选对了,革命前途一片光明;否则,大概率失败。

       便利蜂把大本营选择在北京,这是能够存活下来的关键一步。在中国一线城市,北京便利店的渗透率和分布密度,远不如同级别的上海,甚至不如广州、深圳;更不用说便利店发育最成熟的日本了,最具发展潜力。

       经过周密筹划,2017年2月,便利蜂的5家24小时便利店,作为验证商业模式的形象旗舰店,在北京中关村核心区域同时开业。


       二、学习日本的先进模式

       世界范围内,便利店作为一种商业模式,最成功的品牌大多是日本品牌。因此,向先进学习是成功的捷径。众所周知,日系便利店盈利的最大贡献者是鲜食和自有品牌;其次是控制商品的SKU,避免滞销,占用资金。为此,便利蜂投资多家鲜食工厂,包括北京7-11的鲜食合作工厂,确保掌控鲜食的供应链。

       与此同步,便利蜂2年内先后做了近200个自有品牌的SKU,并推出自有商品品牌——“蜂质选”。经过不断筛选、优化,“蜂质选”形成涉及19个大类商品,上百个稳定的SKU,覆盖休闲食品、饮料、个人用品、家居产品等。

       最后,便利蜂把SKU数量控制在3000个的数量级,并保证每周更换150种商品,以满足消费者的基础需求。其管控精度超过日系的7-11和罗森等便利店。


       三、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

       移动互联网时代,中国与日本相比,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什么?当然是数字化管理能力,况且便利蜂的老板庄辰超,原本就是“去哪儿网”的创始人之一,自带数字化基因。

       便利蜂的数字化管理经过多年迭代,已经能够做到通过数据驱动完成选址,个性化SKU输出,指导采购、展示、上架等运营工作,甚至自动完成店铺设计。

       数字化管理降低了人员雇佣数量和相关成本支出,让便利蜂在北京地区仅用三年就实现盈利,比行业正常盈利周期七年缩短一半还多。


        四、好的品牌自己会讲故事

        7-11能够成为世界便利店第一品牌,品牌故事居功甚伟。现在很多便利店都是24小时营业,大家也习以为常。几十年以前,7-11推出早7点到晚11点营业的服务理念时,绝对是开天辟地的大事。以此为起点,7-11的营业时间逐步延长至24小时,最后成为行业标准和服务理念的代表。

       好的品牌名称,自己就能讲故事,便利蜂做到了与7-11不相伯仲。

       蜜蜂在中国一直拥有良好的联想,工作认真、不辞辛劳、成果斐然,特别能够与大都市的打工人形成情感共鸣。便利蜂的店名天然让目标群体产生亲切感。

       视觉方面,便利蜂选择橘色作为主色系。夜色阑珊下,便利蜂就在那里,橘色标识如同一盏小桔灯,为前行的人们照亮方向,给予温暖和力量,更是拉进与客户的心理距离。


       五、盈利导向,谨慎扩张

       重资产项目,亏损容易、盈利难。因此,便利蜂在创业初期,把盈利放在重要位置,采取稳扎稳打、谨慎扩展的策略。因为如此,便利蜂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,甚至创造北京地区三年实现整体盈利的优异战绩。

       凭借亮眼的财务指标,便利蜂成功获得大量投资机构的拥趸,开启全国扩张之路。